故宫博物院的那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北京工美艺术博物馆的一件件珍美艺术品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有一批深技大学子怀揣着憧憬和期待,踏上了古韵拾翠之路。
2024年7月至8月,深圳技术大学质量和标准学院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出质量和标准相关课程的8名学生组成两支队伍分别前往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进行学习交流和暑期实习,为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标准化进程添砖加瓦,为传承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输送力量。
一、技大学子为国宝注入标准之力
在2024年初,深圳技术大学的学子曾协助故宫文保标准部,针对文物保护和非遗技艺类的现行标准开展分类梳理工作。他们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团体标准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的标准检索。
图1、2、3北京故宫博物院 摄
在本次暑期交流过程中,学子们以前期工作为基础,围绕国际标准、商业计划书等进一步展开研究,开拓了视野,为文物保护和非遗技艺领域的标准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助力。
在故宫博物院文保标准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学子们广泛参考并吸纳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标准体系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外先进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卓越范例。同时,结合实际状况及具体需求,对ISO相关商业计划书、欧洲现行文物保护等相关标准、规范文件进行了整理、翻译和归纳。截止至今,已成功翻译文物保护领域相关标准34项,7项商业计划书、21项外国博物馆业务文件。这些成果为文物保护标准化研究提供了素材。
二、深技大学子为国宝注入青春活力
(一)精心设计,让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展示更精彩
在实习过程中,其中有来自创意与设计学院的学子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积极为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展示载体。他们设计内容丰富、形式美观的展板,开发便捷高效、功能强大的小程序,为观众提供智能化的导览服务与互动体验,制作精美详实、富有感染力的宣传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外界广泛传播国宝的独特魅力与价值。而在绝妙设计的背后,是学子们智慧的交融,从国宝的瑰丽中激发灵感的火花,汇聚成艺术的璀璨星河。
(二)精细查证,让国宝翻译更准确
“对于每个词精细查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学子们在翻译馆藏、讲解词和展签时发现词语存在翻译不精准的问题,机器翻译痕迹较重,在解说语境下的用词选择不够贴切,以展品“黄玉提梁卣”为例,原始翻译版本将黄玉译为“topaz”,然而字典中的“topaz”含义为黄晶、黄玉和托帕石,经过学子们细致查证和确认,这件收藏品的用料为新疆和田黄玉,与托帕石或黄晶不同,将其修改为“Hetian Yellow Jade”更为恰当。学子们对于每一件国宝介绍的翻译都要求精准、精确,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为国内外游客带来更优质的参观体验。
(三)用心教学,让文化传承更有力
在实习期间,学子们多次参与博物馆开展的“非遗传承大课堂”活动,并承担起教学之责。在博物馆开展的“点翠”体验活动中,同学们与来自新疆和田的研学团体在社教专员的悉心指导下,沉浸式体验了独具特色的点翠工艺课程。在此基础上,研学团体中的同学成功制作了属于自己的手工点翠发卡。这一过程不仅蕴含着韵味醇厚的古典中式美学,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研学团和学子们对传统工艺的认识,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有学子表示,“看到我们的工作成果真正被信任和运用,能够为传承非遗技艺,传播优秀文化献上自己的一份力,这样的自豪和成就感是在其他工作中感受不到的,很珍贵。”
此次的学习交流与实习,学子将质量与标准理论知识和自身过硬的专业知识融入文物保护实践,为博物馆文物保护标准化贡献智慧与力量。同时,博物馆提供交流平台与文化底蕴,使学子亲睹文保修复技术,获宝贵经验,促其与行业接轨。未来,望更多有志于文物保护标准化的同学加入,汇聚力量,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让博物馆内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光芒,携手为国家文博事业注入新活力。
北京故宫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博物院”),是文旅部直属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文物保护、修复等领域具有雄厚科研实力并同国内外多家高校深入开展合作,具有较丰富的教育经验。
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建于1987年,是全国首家由企业创办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专业性工艺美术博物馆。馆藏历代珍精品3000余件,其中尤以北京近、现代传统工艺美术“燕京八绝”为广受赞誉。